现代都市连载
小说推荐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,由网络作家“王动”所著,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,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,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!详情介绍:大明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!......
主角:王动谢秀娘 更新:2024-06-01 11:05:00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优质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王动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推荐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,由网络作家“王动”所著,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,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,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!详情介绍:大明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!......
王动略略清点了一下银子,韩朝兄弟二人这些时间花用了一点,加上自己留些碎银,他们一人拿出了一百三十两银子。
齐天良也是拿出了八十两银子,连上王动的银子,此时他手上共有白银六百多两。
有了这些钱,将来屯堡的底气更足了。
拿出银子来,众人感觉更是亲密,大家商议了一下墩内及屯堡之事,越发觉得事情千头万绪,事务繁多。
不过首先墩内还是要先打一口井,否则墩内人口用水都要到几里外的董房河去挑,显得太困难了些。
除此以外,还得到董房河边去看看那些可以开垦的荒地。
留着杨通与两个妇人守墩,王动几人骑马到了董房河边。
沿着河边转了一圈,眼前董房河蜿蜒往西北而去,沿着河的两岸,一些军户或是民户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。
可以看出,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,离河边不远,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。
众人策马踏过低浅的河水,来到河的对面,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。
王动略略一估计,从周庄到董家庄沿河一带,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。
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,可惜水利失修,灌溉不便,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。大明北地就是如此,干旱少雨,农事全赖灌溉,有水之处为沃壤,无水之处便为荒漠,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。
策马沿河而行,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,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,水流不到,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。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,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人家便可挖制的。
如果官府卫所将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,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。
不过这只能想想,各地水利失修严重,是眼下整个大明普通存在的情况,朝廷没有这个财力顾及水利的维修,有限的一些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,保安州卫同样也没有这个财力心思,只能自己想办法了。
策马四顾,眼前地势开阔,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,“千里桑干,唯富涿鹿”,后世的涿鹿县是有名的商品粮基地,而眼前的土地只能无奈荒芜。举目望去,往东北方向,往南是属于五堡的栾庄,往东便是保安卫后千户所的五堡,那边土地比舜乡堡更好,那里甚至可以种植水稻。
王动沉思着,几人中算齐天良最是种田好手,当然马术也是最差,他努力操控马匹来到王动的身旁,叫道:“王头,这一片都是好地啊,如果挖些池修些渠,再招些军民开垦,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。”
王动点头,其实大明对于各地军民开垦荒地向有优惠,开垦土地尽归军民不说,三年成熟后,每顷土地止征少许的牛具银,甚至很多地方应纳税粮还准蠲免十年以上。
可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国库空虚,需要征收大批的税粮,官绅豪强将自己应纳税粮转派到平民身上,本来开垦荒地投入就大,才一熟后,往往官府卫所便迫不及待地交来催派,造成垦农入不敷出。若是继续追逼钱粮,就不得不迫使垦农逃亡,又造成田地荒芜,这样恶性循环,各地灾荒越来越严重,也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。
其实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不缺乏土地,灾荒战乱过后,有些地方整村整城的荒废,甚至千里无人烟,大明各地其实荒芜的土地不少,但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百姓生活耕种也是白撘!
世人常言不患寡而患不均,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,不患贫而患不安!战争荒乱比贫穷更可怕!
王动盘算着如何招募军民前来耕种,如果能让这些军民安心下来,屯堡还是很多希望的,历史上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,大兴屯政,积粟二十万石,崇祯帝谕九边奉以为式,此外还有诸多成功的例子。
从齐天良与母亲身上,王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的渴望,有一个安定的环境,加上每人授以耕牛和几十亩土地,让他们代代相传,足以让很多贫困破产的民众砰然心动了。
再让这些人全部加入军户,保证了粮食来源,同时又保证了兵源,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,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,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,成功复制曹操与明太祖的经历。
王动策马坐在马上,四顾河两岸的土地,心头豪情充溢胸腹,自己的明天,就从这里开始。
……
看过土地后,几人兴奋地回到靖边墩商议屯堡事务,略一提及,便觉得事情繁多,首先屯田需要青壮人口,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,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,建堡需要木料青石,还有垦民需要的口粮等。
如果今年可以疏浚修建一些水渠,便要抢着明年春天播种,又需要种子。
今年肯定来不及播种冬麦了,只得明年开春种一些高粱、谷子、豆子等。到了明年夏秋再种小麦。
千头万绪,首先需要人口,这也是屯堡开始最难的。
保安州卫一个庞大的地方,历史上保安州自建州以来,保安州的民户就没有超过一千户,人口一直在五六千左右。
而军户,自建卫来,历史上曾有军户八千多户,人口数万。
到万历年时,直降到三千多户,现在不知道有多少。
眼下保安州卫的军户百姓纷纷逃亡,加上不久前遭了兵灾,人口越少,特别是青壮人口少。
而招募流民,这是要靠运气的,流民流向不定,有时大股流民涌入某地,有时又百里看不到一个人。自己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到各地去大规模宣传。
不过上月后金入寇,各地遭灾,保安州卫各地倒是出现了不少的流民,或许可以从他们那儿招募。
本地人中也可以想想办法,毕竟每人授田几十亩,就算本地的一些军户民户,家口多的,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些男丁前来授田,关键是要让他们相信未来屯堡的前景。
……
王动等人商议己毕,还是杨通守墩,王动备了一份礼,带着韩朝几人首先来到董家庄,求见管队官张贵,希望他支援一些人口耕牛农具等。
听闻王动请拨三十户人口和十头牛,还有需要青石木料等物质,张贵面有难色,眼下卫所中缺额越来越严重,董家庄各地屯堡都是人口不足,他也是有困难的。
他拍着王动的肩膀叹了口气,道:“老弟啊,老哥也是有难处的,还要老弟自己多想办法了。”
最后他叫来自己的心腹,掌管董家庄堡内粮草辎重的总旗洪丘,让他拨给了王动十户军户,五头牛,一石米,此外还有十五把锄头,余者物质,便要王动自己想办法了。
不过他可以发出告示,帮王动在董家庄堡内宣传,看谁愿意去现在还不存在的靖边堡屯田。
王动看张贵确实尽了自己最大努力,他告辞出来,便随洪丘去领人口物质。
不过随后王动又失望了,那十户人都是老弱,而自己要的是青壮人口,那五头牛,同样是瘦弱不堪,离自己期望太远。
不过王动还是收下了,蚊子腿肉虽小也是肉,入了自己嘴就没有放过的道理。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第二天下午,王动决定领兵前往董家庄。
此次王动决定领两队兵出战,再带上四门鸟铳,余下的一队兵便留下来防守屯堡。方家沟遭遇匪难的事给他提醒,就算后金军没入寇,大明各地也一样不太平,小心驶得万年船。
王动领兵出战,他身旁的几人,韩朝兄弟自然是要前往,高史银也一同前去,还有齐天良也领着他的辎重队一同前往。堡内留守的人便是杨通了,这让他很失望。
王动身边的几个老人中,只有他没有与王动出生入死过。杨通也觉得王动平日对自己没有对韩朝等人那么知心,他一直想找个机会表现自己,本来这次剿匪是争取好好表现的时候,遗憾这次时机又要错过了。不过表面上,杨通当然是胸脯拍得震天响,只让王动安心领兵出战,这屯堡的安全,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好了。
人手安排就这样决定,此次出战不知要在外面待上几天,到了董家庄后也不知道管队官张贵会调拨给自己多少粮米,所以王动决定自己准备点。一个壮兵在外作战,一人一天要吃米一升多,两队兵二十多人一天便是二十多升,加上几匹马的粮食草料等,王动决定带五天的粮食出去,约是两石多米。
靖边堡内现在没有骡马,这些粮米,自然只有让辎重队那些人背了,他们还要挑锅碗帐篷等,那几顶帐篷是王动等人从后金军那边缴获来的,这次正好派上用场。辎重队这些人要挑担一路随军步行,当然颇为辛苦,王动想着以后还要为他们配些马骡车辆等,就希望此战能有收获了。
除了辎重队外,两队战兵自然要带上他们的武器,为了减少伤亡,王动决定将库房内缴获自后金军的那批盔甲取出来用。
其实后金军的盔甲与大明盔甲差不了多少,他们很多盔甲服饰样式都是来自大明,所差的就是后金军头上所戴盔尖很高,王动吩咐李茂森对这些盔甲略一修饰,将那些高高的避雷针砍了,如此这些盔甲便与大明盔甲无二。
盔甲分配中,王动自己肯定是要身披铁甲的,就是那副后金白甲的银白铁甲,这副铁甲打制精良,甲叶厚实,全甲约重四十余斤,可以有效地防守全身。此时铁甲靠肩处原来被王动射破的那片甲叶早己更换过,又是一副完好的铁甲,这就是鳞甲的优势。
此外韩朝、韩仲,齐天良三人也是各自拥有一副铁甲,至于高史银,那日在战后,他也挑选了马匹盔甲,此次剿匪他自然也是带来。
在两队战兵中,内有四个刀盾兵,除了盾牌砍刀外,王动也给他们每人配上一副铁甲,余者鸟铳兵与长枪兵,王动视他们悍勇情况各分一副的绵甲与皮甲。不过王动手上盔甲有限,两队战兵大部分人都无盔甲可配,更不要说那几个辎兵了。
按大明军队的规矩,士兵出外作战需要拨开拨银,行军粮等,不过靖边堡这些军户出战是为了屯堡的生存,为了自己家口妻小能活下去,杀敌是他们本份,人人都要拼命,自然不可能会有人来跟王动谈开拨银什么的。
……
王动领着两队兵出发时,堡内所有的军户都来送别,众人神情都是不舍,有些妇女与老人还抺着泪,此次一去,家里的男人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来,不过她们流泪只是在背后,面上她们都是鼓励自己的丈夫与儿子好好杀敌,跟着王大人剿匪立功。
那些军户都是不耐烦地答应着,相比她们,出战的年轻人个个高兴,苦练了多日,早就盼望着这一天了。
告别靖边堡各人,众人列成两队出堡而去,齐天良的辎重队则是背米挑担紧跟在众人身后。
王动与韩朝兄弟,还有高史银、齐天良五人拥有马匹,而且战马匹匹还剽肥体壮,自然是让手下那些军户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,不过各人也知道王动等人的马都是夺自鞑子,如果自己也有王大人他们的勇力,也一样可以拥有这么好的马。
只是为了节省马力,王动几人还是与各军户一起步行,不过各人可以将自己的盔甲放在马上驮运。余者的两队兵,他们有分配到盔甲的,都是将甲胄打包背在身上步行。
天寒地冻,路上少见行人,寒风不时呼啸而过,让四周的旷野更见萧条。
众人往董家庄一路而去,一路上,众人都是安静地走着,队伍井然有序,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,至少在行军队列上,这两队兵己经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。
韩仲与高史银二人还兼作探马,不时骑马前去查看周边的动静,不过都是回来报告,四周毫无动静。
一路无事,很快众人过了结冰的董房河。
从靖边堡到董家庄堡不过十里路,众人走了半个多时辰,很快便到了董家庄外。
……
向守堡军士通报后,听闻王动领着两队兵前来助战剿匪,张贵很是高兴,他亲自领一些人出来迎接王动。
当张贵看到王动等人时,不由呆了一呆,此次王动领了三十余人前来,虽个个衣裳破烂,不过人人都是精神,特别是其中两队兵,青一色的青壮,神情举止中颇有彪悍的味道。
张贵吃惊,他带兵多年,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张贵知道王动最近招了几十户军民屯堡,不过他什么时候训练出这两队精悍的兵丁出来了?那彪悍的样子,是连自己堡内很多军士都没有的。
张贵打量那两队兵丁青壮,他们中,有着四人拿着大刀盾牌,有四人拿着鸟铳,余者各人都是拿着长枪。有些人身上还背着包裹,难道里面装的是盔甲?
张贵知道王动曾缴获过一批后金盔甲,此次剿匪他便拿出来用,还真是舍得下本钱。还有那几门鸟铳,也是让张贵好奇,不知道王动从哪搞出来的鸟铳,就不怕伤到自己军卒?
不说张贵吃惊,张贵身旁的张堂功与洪丘也是同样吃惊,那两队兵的样子他们当然看得出来。他们也是知道王动屯堡情况的,这才多久,王动手下的军户就有这种效果,这王动能力很不一般啊。
王动自然看到张贵身旁围着一些人,除了张堂功与洪丘,他身旁还有一个神色阴沉,消瘦面颊的中年军官引起他的注意。
王动无暇多看,他上前向张贵行礼参拜,大声道:“卑职领管队大人之令,现率精兵二十前来向大人复命!”
张贵高兴地道:“老弟你来得好啊,有了你,老哥可说是如虎添翼啊。”
他哈哈大笑起来,他身后的张堂功与洪丘也是一样大笑,只有他身旁那个阴沉的中年军官眼中闪过不悦的神情。
张贵笑了一会,他道:“对了老弟,哥哥来给你引见一下堡内几位同僚!”
他一一为王动介绍,他的家丁队头张堂功,还有堡内管粮草辎重的洪丘王动是认识的。此外张贵还有一个直领的甲长叫郑安治的,也是介绍王动认识。
随后张贵介绍到那个神情阴沉的中年军官,原来这人是董家庄的贴队官肖大新,年在三十六、七岁,试百户。
大明宣镇一般每队有五十人,分为管队官与贴队官,各领一半人左右,这肖大新就是董家庄的贴队官,手下有一个直领的甲长钟圆。
听闻张贵介绍,王动忙抱拳施礼道:“王动见过贴队大人!”
肖大新脸色深沉,他道:“早听说过王甲长的大名,还真是后生可畏啊!”
王动觉得这肖大新对他似乎有些冷淡,想想自己并没在什么地方得罪他,那钟圆也是同样神情冷淡地向王动拱了拱手,说了句久仰就不言语了。
张贵见场面有点冷场,他笑道:“刚才我正与堡内几个同僚在商议剿匪之事,王兄弟你来得正好,你杀敌厉害,正好来给我们出出主意。”
众人进了堡,张贵吩咐洪丘先将王动的人马安排到营房中先休息,一定要好饭好菜让他们吃饱。然后他带着王动等人来到官厅内,厅的正中摆着一张大桌,桌上摆着一张颇大的地图,便是西山的山势地形图。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相关小说
网友评论
为您推荐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