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书屋小说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:开局爆发南北榜案,我带头敲登闻鼓陈良刘三吾结局+番外小说

大明:开局爆发南北榜案,我带头敲登闻鼓陈良刘三吾结局+番外小说

小小怪下士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皇宫偏殿内。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,内心一阵不爽。“这都到下班的点了,自己想加班,别带上我啊。”“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,你就住宫中,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。”虽然心中腹诽,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。“陈良啊,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?”闻言,陈良当即摇了摇头。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,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。但帝王之心不可测,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。“今天早朝的时候,咱就一直在想,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。”说完这句话,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。陈良一听,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。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!“陛下,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,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。”“既然摊丁入亩是臣...

主角:陈良刘三吾   更新:2025-02-22 14:35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陈良刘三吾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:开局爆发南北榜案,我带头敲登闻鼓陈良刘三吾结局+番外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小小怪下士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皇宫偏殿内。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,内心一阵不爽。“这都到下班的点了,自己想加班,别带上我啊。”“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,你就住宫中,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。”虽然心中腹诽,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。“陈良啊,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?”闻言,陈良当即摇了摇头。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,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。但帝王之心不可测,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。“今天早朝的时候,咱就一直在想,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。”说完这句话,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。陈良一听,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。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!“陛下,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,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。”“既然摊丁入亩是臣...

《大明:开局爆发南北榜案,我带头敲登闻鼓陈良刘三吾结局+番外小说》精彩片段

皇宫偏殿内。
陈良看着坐在凳子上的朱元璋,内心一阵不爽。
“这都到下班的点了,自己想加班,别带上我啊。”
“我和你朱重八可不一样,你就住宫中,我回家还有一大段距离。”
虽然心中腹诽,但陈良表面上却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。
“陈良啊,知道咱唤你前来是所为何事吗?”
闻言,陈良当即摇了摇头。
其实对于老朱的意图,陈良心里猜个七七八八。
但帝王之心不可测,自己就算是知道也不能随便说出来。
“今天早朝的时候,咱就一直在想,你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国策要如何施行。”
说完这句话,朱元璋目光炯炯的看着陈良。
陈良一听,原本有些疲惫的他顿时来了精神。
这不就是自己离开朱元璋去做地方官的良机吗!
“陛下,摊丁入亩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国策,具体细节光靠说是没用的。”
“既然摊丁入亩是臣提出来的,臣建议先从地方上试点。”
“由臣担任某地方官,陛下坐镇朝中指挥。”
“若是有成效,则可将此国策扩大,循序渐进。”
“只是若要施行,陛下以及群臣都要做好准备,这是一项长久的计划。”
闻言,朱元璋沉思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既然如此,明日此事便由你提出。”
“挑选几人前往地方任命,这项国策是你提出来的,那就由你在朝中指挥。”
“关于摊丁入亩的事情,咱便全权交由你负责。”
老朱一番话顿时给原本还在沾沾自喜的陈良头上浇了一盆冷水。
自己原本想借此来脱离老朱的掌控,去一个小地方当个小官。
等老朱驾崩再大展宏图,没想到对方竟然把推行摊丁入亩之事全权交由自己负责。
“你是翰林学士,虽然官位品级不高,但权力不小。”
“这件事交给你负责,咱也放心。”
“咱会让咱的太子辅助你,若是有什么问题,可直接向太子说明。”
“要是出了大差错,咱就让你的脑袋,留在那奉天殿上。”
见朱元璋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脑袋,陈良当即唯唯诺诺退了出去。
离开皇宫,陈良不禁感慨人生之艰难。
“以前看历史还没感觉,现在亲身经历了,方知在老朱手底下为官,到底有多不好混。”
“薪俸低的可怜也就罢了,还一天到晚提心吊胆。”
“真不知道那些历史上挤破头皮都要考中进士的人到底为了什么。”
......
翌日,奉天殿上。
“陛下,臣以为,此事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“是啊陛下,施行国策,这可是大事,应该同中书省好好商议才是。”几名大臣争相开口。
“咱现在不就是让尔等商议吗?”
龙椅上,朱元璋皱着眉扫向台下群臣。
陈良自从敲响登闻鼓到现在。
无论是提出摊丁入亩的国策,还是提出南北学子之争的解决办法。
这些人每次都是以各种理由反驳推脱。
唯有零星几个北方官员赞同陈良。
这明摆着就是党争,以自己的利益为先,不为国家考虑。
若非现在正是用人之际,咱真想砍了你们这些人的脑袋!
朱元璋心中不悦,脸上表情却是无悲无喜,以至于台下群臣难以察觉朱元璋的情绪变化。
“陛下,兹事体大,既然容我等商议,待日后......”
“日后?就给你们一天时间,必须商议个结果出来!”
此话一出,群臣一个个顿时开始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“一天?一天时间能探讨个什么结果。”
“陈良那小子到底给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,竟然让陛下这么支持他!”
而此时,站在最前方的胡惟庸却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。
一旁的右丞相汪广洋亦是一言不发,仿佛现在探讨的事情跟自己没关系一般。
而高坐龙椅之上的朱元璋洞悉一切,怎么能不注意到自己这两位左右丞相。
“胡惟庸,汪广洋,二位为何一言不发?”
“陛下,推行摊丁入亩的国策已经是陛下决定好的事,为何还要多言其他?”
“况且,这对大明可是一项重大改革。”
“于百姓有益的事情,臣没有异议。”胡惟庸淡声说道。
“陛下,臣与左丞相有一般见解。”
见中书省两位丞相如此应答,群臣这才一个个闭上嘴巴。
连他们的顶头上司都支持,那他们说再多也没什么用。
“既然你们二人都支持这项国策的推行,那便待朝会散去之后。”
“由太子和陈良处理调派人手的事宜,在何处试点推行,用什么人,一切都是陈良说了算。”
此话一出,群臣愕然。
“陛下,让陈良到翰林院调派人手去地方任职?这,这不合适吧?”
“是啊陛下,他不过是一个御史言官,刚入翰林,对翰林院的许多事情还不了解。”
“没错,翰林院每天这么多工作,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,还要抽调人手出去。”
朱元璋龙眉一皱,道:“不是还有太子陪同吗?”
“以前咱怎么没发现,你们反应这么大呢。”
“之前你们提出劝课农桑,休养生息,这些推行下去也没见这么大的阻力。”
“怎么到了摊丁入亩,你们就一个个有这么多的理由?”
“不是人手不足就是有待商榷,你们到底要干什么?”
朱元璋表面如此说,心中却是明白,就因为陈良是北方籍的官员。
而之前无论是提出国策,还是关于推行国策的工作,都是由南方集团来统一调派。
“陛下,这项国策推行起来难度太大,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。”
“况且,陈良才入翰林院两天,一届御史言官,有些大胆的想法也实属正常。”
“但并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是可行的啊。”
“是啊陛下,小规模试点没问题,但是为何要从翰林院抽调人手?”
“这项国策是他提出来的,要推行也应该由他来!”
“没错陛下!臣建议,让陈良去当宁阳县知县,就在宁阳县试点。”
“若是能做出成绩来,再扩大推行范围!”
此时,南方群臣一个个统一口径,都是让陈良去出任宁阳县知县。
听着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觐言,陈良乐的如此。
毕竟自己确实想要激流勇退,先苟一波再说。
“哎,只可惜老朱不同意啊。”
果不其然,朱元璋突然开口,群臣一个个顿时安静下来。

“陈良于翰林院抽调人手前往江南治水,这是陛下的旨意。”
朱标一开口,众人顿时安静下来。
陈良点起几名官员,被点到的人一个个如丧考妣。
但碍于太子在此,且又是皇上的旨意,众人也不敢有什么埋怨之言。
见众人兴致不高,陈良呵呵一笑。
“各位,不必如此,若是治好江南水患,那可是大功一件。”
“届时各位还朝之后,陛下必有嘉奖。”
话音未落,其中一名南方官员若忍不住反驳道:“嘉奖?”
“御史大人,江南水患就连那些大臣都无能为力。”
“中书省前前后后又是派人又是花费金银,也没见什么成效。”
“他们都解决不了,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入翰林的人?”
此话一出,众人立刻跟着附和。
“没错,御史大人,太子殿下,江南水患真不是我们几个人就能解决不了的。”
此时,站在一旁被选中的北方官员也一个个看着陈良。
其中一人张了张嘴想说什么,却被一旁的韩克忠拦下。
太子朱标心中亦是觉得,仅靠这些初入翰林的学子去治理江南水患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但陈良已经答应朱元璋,若是还未出发便因为困难而止步不前。
那可是欺君之罪,陈良性命就要交代在奉天殿上了。
“各位,这件事是我在陛下面前答应下来的。”
“我既然敢答应,就有治理好江南水患的把握。”
“各位相信我陈良,我向各位保证,不出三月。”
“大家便能凯旋而归,人人有功!”
陈良一副自信慢慢的模样,仿佛江南水患不过小事一桩。
见对方如此自信,朱标便也没有再说什么。
“没错,我们应该相信陈大人,这可是咱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。”
南方官员中突然想起一人的声音。
陈良不免有些诧异,放眼望去,见说话者竟是南榜新科状元陈安。
“御史大人,陈安自愿前往江南治理水患。”
方才陈良点将之时,并未点到陈安,如今对方却主动请缨,令陈良不禁有些诧异。
“各位看见了吧,陈安能够主动请缨,证明人家就有这个自信,能治理好江南水患。”
“事在人为,三日之后启程,我等各位凯旋。”朱标鼓舞道。
......
皇宫偏殿内。
“徐达,咱可是许久都未曾和你谈心了。”
此刻坐在朱元璋对面的,正是大明魏国公徐达。
“是啊,陛下日理万机,臣也不好打搅。”
闻言,朱元章顿时面露不悦之色。
“徐达,咱们素来以兄弟相称,这里又不是奉天殿,你这么拘谨干什么?”
此话一出,徐达先是一愣,随即哈哈笑道:“你这么说,那咱可就不客气了。”
“大哥!”
两人酒过三巡,朱元璋突然开口道:“徐达,今日早朝之事,你认为如何?”
“挺好,挺好。”
“啧,什么挺好,咱问你那摊丁入亩的国策,你有什么看法?”
“咱不过一介武夫,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。”
见徐达并不上心,光顾着吃喝。
朱元璋一把将其手中的酒杯按下。
“说正经的,这次江南水患且不知他有没有能力治理,还要推行国策。”
“那些个文官,一个个只顾着为了自己的利益,对于治水却拿不出一个好法子来!”
见状,徐达松开酒杯,眉头皱了皱。
“大哥,这治理国家的事情,咱真是弄不明白。”
“不过那个叫陈良的竟然敢当着大家的面拍着胸脯保证,想必有几分本事。”
“既然已经派他去了,就不要心生犹疑,让他们放手干就是。”
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。
就在这时,一名仕女走至二人面前。
“陛下,太子求见。”
“太子要来见咱?快让他进来!”
随后,只见太子朱标踏入偏殿内。
“父皇,陈良已经从翰林院选定官员,三天后便启程。”
闻言,朱元璋点了点头,随后问及一些情况。
“倒是没什么其他的问题,只是那些南方官员,或多或少心生不满。”
听闻此言,朱元璋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徐达。
“那些南方官员不知道是咱下的旨吗?”
“竟然还敢心生不满。”
“正好你徐叔叔在这,你好好汇报一下,他们怎么个心生不满。”
“诶诶诶,他们文官的事情我这个武将就不掺和了。”
“陛下,我就先回去啦。”
“你看你,怎么突然就要走?”
“我突然想起来,妙锦现在大了,要买些新的丝绸做衣裳。”
“本来答应好的事,一时给忘了。”
“嘿我说你个徐达,买丝绸这种事,还要劳烦你魏国公亲自去啊?”
“害,这不是怕下人挑选的妙锦不喜欢。”
徐达当即便告辞要走,朱标突然开口道:“徐叔,不用去了。”
“我在来的路上碰到伯母和妙锦妹妹一干人等前往集市。”
此话一出,徐达愈发着急起来。
“那我更得去了,不然她娘俩还不知道怎么蛐蛐我呢。”
“你们父子二人好好聊聊,我就先走了。”
见徐达慌慌张张离开,朱元璋指着对方的背影笑道:“这么个大将军还怕老婆。”
见朱元璋嘲笑徐达,朱标心中腹诽:你不怕?
当然,明面上还是要给足自己父亲面子。
随后,他便将陈良点将一事详细说了一遍。
“哼,这些人,一天到就知道找借口!”
“父皇,不过治理江南水患,仅靠他们那些初入翰林点官员,确实有些为难他们。”
“标儿,你可知我什么朝廷耗费人力物力去治理江南水患依然不见成效吗?”
朱标摇头道:“孩儿不解。”
“哼,那些人,钱往下拨十成,到了中书省往下拨,恐怕只能拨七成。”
“能真正用到治理上的,恐怕只有三成不到。”
此话一出,朱标顿时面露恍然之状。
“这些新入翰林的官员有没有能力咱不知道。”
“但是他们起码会竭尽心力去治理水患。”
“毕竟要是治不好,他们的脑袋就得留在奉天殿上。”
“他们可以说是,把头别在裤腰带上干活。”

“这个叫陈良的竟然能想到将丁税改为按照土地亩数征收。”
“把丁银摊入田赋中一起征收,地大的多交,地小的少交。”
“这样一来,就减轻了那些无地,少地农民的负担,还能促进人口增长。”
在蓝星历史上,摊丁入亩可谓是一大改革,在此之前,每个人生下来,只要活着就得交自己的人头税。
但在摊丁入亩真正实行后,几千年来的人头税也就是丁税便被彻底废除,不然蓝星上的人还得给自己的脑袋交税呢。
此时,朱元璋继续看下去,越看心里越喜欢。
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,好,好!”
朱元璋龙颜大悦,随即将试卷拍在案上,猛然站起身。
“你们都给咱好好看看这张卷子!”
一旁的内侍将陈良的试卷递至众人面前,刘三吾接过,顿时心下一沉。
“这么好的卷子为什么没有上榜!还说你们没有徇私舞弊!”
“咱看呐,你们是认为自己在朝中,地位无人能撼动。”
“觉得自个儿头顶上的帽子谁也动不了。”
“但是咱现在不仅要动你们的帽子,还要动你们的脑袋!你们的九族!”
此话一出,群臣立刻跪下,把脑袋贴在地上。
“刘三吾,你是主考官,要是不能给咱一个满意的答复......”
“陛下!”
刘三吾颤颤巍巍,脑海中思绪翻腾。
批卷之时,刘三吾看到这张试卷亦是心中甚喜。
原本是打算让此人上榜,却被白信蹈等几人劝住,说此人若入朝为官。
将来必然对自己这些南方官员有极大的威胁,毕竟对方是如此之年轻。
于是自己脑子一抽,便当真把这张试卷压下来了,其他则是择优选取。
而现如今,大家一起商量好的事,却让自己一个人顶锅。
“刘三吾!没话说了!”
一道威严的声音如夏雷般在刘三吾耳边炸响,瞬间将其思绪拉回现实。
“陛下!臣当然有话说!”
“当时臣看到这张卷子亦是十分认可,但经过各位同僚相商,发现这项国策实在难以实行啊陛下!”
“我等这才斗胆将这张试卷压了下来,望陛下明察!”
刘三吾一番话顿时将责任分摊到每个人头上,群臣不禁瞄向刘三吾,心中恨不得把他嘴给缝上。
闻言,朱元璋心知众人是怕未来陈良入朝为官,威胁到他们这些南方官员的地位。
“哼,摊丁入亩这样的国策想不出来,摊罪与众倒是熟练的不得了。”
朱元璋心里这般思索,并没有当众直言,现在他更想看看这个陈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。
就在这时,只听外面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鼓声。
下一刻,只见守宫将士来到奉天殿上。
“报!陛下!北方学子聚集于宫门前敲登闻鼓!”
“控诉主考官刘三吾徇私舞弊!他们嘴里还高喊着,请苍天,辨忠奸!”
此话一出,匍匐在地的官员一个个身形一颤。
刘三吾更是惊的背后湿了一大片。
“刘三吾,听见没有?南方学子都跑到宫门外敲登闻鼓了!”
“人家是专门控诉你!”
“还有你们!别以为控诉刘三吾,你们就没事儿了。”
朱元璋又是一番训斥,随即对守宫将士道:“北方学子里有个叫陈良的,让他直接上奉天殿见咱!”
随后,朱元璋便坐在龙椅上,凝神望着门外。
不过多时,只见一道身影缓缓向奉天殿内走来。
陈良此时低着头,掌心出汗。
毕竟自己即将要面见的是大明第一砍头王。
对于原本的自己来说,只活在历史中的朱元璋。
“陛下!陈良已带到!”
“嗯,进来吧。”朱元璋淡声道。
尽管声音不大,却铿锵有力,听的陈良内心又是一颤。
但为了北方学子,为了自己的前途,此时自己内心即便再害怕,也绝对不能在朱元璋面前露怯。
随即,只见陈良昂首挺胸,大步走进奉天殿内。
一进入奉天殿,陈良一眼便看见坐在龙椅上不怒自威的朱元璋。
“好一个洪武大帝!光看一眼我就觉得自己脑袋要落地了。”
随后,陈良又不经意间扫了一眼跪在地上阅卷的群臣。
“哼,让这些人阅卷,结果还不是一样。”
随后,陈良走至朱元璋面前,跪地叩首。
“叩见陛下!”
陈良匍匐在地,朱元璋并未叫其平身,而是缓步走至陈良身旁。
随后,只见朱元璋低下头,眼睛直直的看着陈良。
陈良虽然匍匐在地,但却能看到朱元璋的一双鞋。
心知朱元璋此时就站在自己身边,陈良喉结狠狠抽了一下。
下一刻,一道强有力的巴掌突然拍在自己背上。
“起来吧。”
“谢陛下!”
陈良站起身,朱元璋当即开口道:“咱看你也没有三个脑袋六只手,胆子竟然这么大。”
“敢带着那么多北方学子跑来敲登闻鼓控诉刘三吾。”
“这万一是你们冤枉了刘三吾,那可是要掉脑袋的。”
此话一出,陈良内心顿时咯噔一下。
这可是在朝堂之上,刘三吾就在一旁听着。
群臣大多为南方官员,这岂不是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吗?
陈良心里快速思索一番,当即朗声道:“陛下,若是学生果真冤枉了刘考官,陛下该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。”
“好!”
朱元璋突然开口,声如洪钟。
站在一旁的陈良心脏都要冲出胸口,但表面上却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。
“历史上刘三吾人头落地可是实打实的,我该怎么说,还是怎么说就对了!”
此时的陈良自知踏入奉天殿的这一刻,便已经没有了退路。
既然如此,那只能坚持到底。
“刘三吾,你听见没有?”
“人家敢拿自己的脑袋控诉你徇私舞弊!你呢!”
“你敢拿自己的脑袋保证自己公平公正吗!”
“我,我......”刘三吾支支吾吾。
此时陈良已经站在朝堂之上,他的卷子也的的确确是自己压下来的。
此时的刘三吾可谓是百口莫辨。
“这笔帐以后再说,先说说陈良这张试卷。”
“你们不是说,摊丁入亩的国策难以施行吗?现在陈良本人在此,就听他来跟大家讲讲。”
“陈良,要是说不好,那就证明你冤枉刘三吾,咱可就要砍你的脑袋了。”

说完这句话,陈良当即命人收工。
毕竟此事不急于这一时,现在已经淹死了人。
这一条沟也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,自己又不是当地知府。
要着急也更应该是他们先着急。
见陈良如此反应,周忱不满的看向知府。
“杨大人,虽然你在朝里有些人脉关系,但陈良是陛下钦点来江南治水的人。”
“这次陛下决心治水,我们处理不好,陛下要处理也是先处理我们!”
见周忱一脸怒意,知府拱手道:“巡抚大人。”
“不是我不配合,是是在挖不得。”
“再说了,您老不也不同意挖吗?”
“我什么时候不同意了?我说了等省里议案开会,今天要挖让他挖就是了。”
“反正挖出问题也有他顶着,你这么拦着他做什么?”周忱气愤道。
即使对方有些人脉关系,但自己好歹是一省巡抚,洪武年的进士。
是对方的顶头上司。
“巡抚大人,您也知道他是担着干系来治水的。”
“他要当甩手掌柜,让他当好了。”
见杨知府依旧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,周忱顿时怒不可遏。
“你是当地知府,下辖的百姓不是你的百姓?”
“他当甩手掌柜,那你呢?”
“到时候在陛下面前,你我都交不了差!”
“自己属地的百姓遭此大难,你以为你背后的那些人保得住你?”
“我告诉你,如果此事陈良有罪,捅到陛下面前。”
“陈良会怎么处理还是两说,而你我甚至总督大人,这颗人头,都得留在那奉天殿上!”
周忱一番话怒斥对方,杨知府先是一愣,随即扭过头去不再言语。
见状,周忱冷哼一声道:“明日议案,该如何做便如何做,别想仗着你背后那些人胡作非为!”
此话一出,杨知府瞳孔瞪大。
待对方走后,其冷哼一声,也转身离开。
回到客栈内,只见韩克忠等人敲响陈良的房门。
陈良将门打开,却是一副慵懒之状。
“你们怎么来了?不是让你们去休息吗?”
“陈兄,今日之事我们都看在眼里,那个知府明显是有意为难。”
“是啊,我们明明是下来治水,为了给他们解决难题,现在反过来阻止我们,真不知道那个知府是何居心。”
闻言,陈良呵呵一笑,道:“进来说吧。”
众人进入陈良屋内,陈良将帘子打开,目光放在积水的街道上。
“各位,你们看。”
众人顺着对方的目光望下去,纷纷摇头叹气。
“陈兄,不下来不知道。”
“这江南水患,真不是我们这个层面能解决的。”
“况且他们省里自己就不是铁板一块。”
“这个看这个不顺眼,那个又要弹劾那个。”
“这种情况,朝廷就算下派再多的人,再多的银子,也治不好。”
此话一出,众人纷纷点头称是。
“这江南水患,主要是他们江南的官员,一个个头上都担着天大的干系。”
“结果那个知府却总是出言阻拦,其中必有原由。”陈良淡声道。
“我听说,那个知府是中书省派下来的。”
“在中书省,貌似有人给他撑腰,所以他才敢这么肆无忌惮。”
“那他阻拦我们做什么?”
“还能为什么,这里是江南,他们都是南方官员,看我们北方官员来管他们的事,心里不服气呗。”
此话一出,陈良当即摆手道:“不要乱说。”
“江南水灾不是一天两天了,每年发灾,也没听说要挖排水渠到人家家里去的。”
“那个知府说了,要让我去跟那些商贾官员商量。”
“他们只是不想得罪人,让我们去当这个坏人罢了。”
闻言,立时便有人不服气道:“江南水患是他们江南的事,凭什么让我们当这个坏人?”
“就是,都什么时候了,还总在那想着得不得罪人。”
“要是治不好,等陛下把他们脑袋全砍了!”
“要是把他们脑袋全砍了,你觉得陛下会放过我们吗?”陈良反问道。
听闻此言,众人一时间你看我我看你。
一个个哑口无言。
当时陈良自主请命下来,若是治不好,他们脑袋也得留在奉天殿上。
一时间,众人心里亦颇有些怨言。
“这个陈良,当初自己要整,却把我们拉下水。”
“本来我们在翰林院待的好好的,现在下来治水。”
“受了这么多苦不说,还遇到这么大阻碍,水还治不好。”
“这下好了,能不能安全回朝廷都还是两说。”
就在这时,一人忍不住出声道:“陈良,这件事应该也让那些南方人一起来商议。”
“对啊陈良,明日就是省里议案,你的方案能不能疏通积水且两说。”
“那些人都还不一定同意呢。”
“就是。”
一时间,房间内众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韩克忠敏锐的察觉到,当即开口:“各位,你们说的不错。”
“治水不是光我们北方官员的事情,那些南方官员也应该参与进来。”
“陈良,我们将他们集合到大厅,看他们又是什么态度。”
陈良目光扫向众人,心知这些带来的官员已经对自己颇有微词。
他当即点了点头,不过多时,众人便聚集在大厅内。
宋琮刚一到场,便叹气道:“哎,好不容易能休息片刻,结果还要被拉来开会。”
“就是,我们可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。”
“能不能正常扛着脑袋回朝廷还是两说。”
“陈良,是你带的头,那草图画的就是你疏通积水的方案?”
“陈良,你自己觉得可能吗?挖排水渠挖到人家家里,人家能愿意吗?”
“就是,你做事简直不过脑子。”
相比较北方官员心里的埋怨,南方官员则显得更直接。
见状,陈良微微一笑,道:“我敢那样画,自然就有本事让那些官员商贾同意。”
“切,陈良,你就吹吧你。”
“别说他们是商贾和官员,一个个都跟人精似的。”
“就算是傻子看了这草图也不能让你这样干。”

面对如今的翰林学士兼御史言官陈良。
众南方学子尽管心中不忿,但表面上却是不敢再如之前一般发作。
此时,陈良亦是心怀忐忑。
“我这么一味出头,若是彻底得罪了南方集团,那些人在老朱面前参我一本......”
“哎,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。”
“若是再不替北方学子出口恶气,以后就算进了朝堂,也依旧会被南方集团打压。”
就在这时,以陈安为首的南方学子咬着牙,硬生生的对陈良执师礼。
见状,北方学子一个个哈哈大笑。
“不错嘛,看来你们南方学子还是懂规矩的。”
“不愧是江南水乡,都是些饱读诗书的儒生。”
“执师礼行的如此标准,看样子你们的夫子教的不错。”
一时间,北方学子竟开始点评起南方学子的执师礼如何。
这些话落在南方学子耳中,显得无比刺耳。
“哼!陈良,现在一时得意,但朝堂之上不还是我们南方人总揽大权。”
“翰林学士御史言官又如何?等入了翰林院,要你好看!”
陈安心里如是想着,表面上却默不作声,带着一帮南方学子灰溜溜的离去。
见众人逃走,北方学子只觉得心中无比畅快。
“这些南方学子,每天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,今天总算让他们好好吃了个瘪。”
“陈兄,多亏你带我们去敲登闻鼓,不然我们可就真的名落孙山了。”
一旁,韩克忠对陈良作揖道。
“是啊陈兄,没有你的话,恐怕往后这榜单上,都不会有我们北方学子的一席之地了。”
一时间,众北方学子纷纷簇拥在陈良身边。
在他们心目中,陈良显然已经成了北方学子的代表。
见此状况,陈良内心不免思索起来。
“现在老朱可就坐在奉天殿看着呢。”
“以后,那些朝堂上的官员恐怕会把我当作北方学子之首而处处针对我。”
“要想仕途能走的长远,我还是应该低调才是。”
想到这里,陈良当即抱拳对众人道:“承蒙各位厚爱,这都是大家勇于争取的结果。”
“不然仅凭我陈良一个,如何能上达天听?”
见陈良一副谦虚的模样,北方学子愈发敬佩起来。
“陈兄不仅足智多谋,为人还谦逊有礼,实有大儒风范!”
众人互相恭贺,又去酒楼庆祝一番,方才散去。
一夜无话,时间很快来到第二天。
奉天殿上,陈良一身绿袍,身为督察院御史,他的品级不过是七品芝麻官,薪俸收入极其微薄。
但权力较大,虽然不过七品,但若是这些身着红袍的官员出了什么差池,御史可以当场站出来弹劾。
此时,龙椅上。
朱元璋面色凝重,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刘三吾。
“刘三吾,你自号坦坦翁,结果呢?”
“若不是咱亲自看了北方学子的卷子,不仅是陈良,还有韩克忠,王恕,焦胜,岂不都被你们给埋没了!”
朱元璋一番话,以刘三吾等几人为主的考官战战兢兢不敢说话。
“从今往后,大明分南北榜,分榜取仕!”
此话一出,群臣一个个在心里思索起来。
“若是如此,将来朝堂之上北方官员越来越多,那就不是我们南方人说了算了。”
就在此时,一名南方籍的官员忽然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!臣切以为此事不可!”
“若是今后分南北榜,分榜取仕,北方学子只需与北方学子竞争。”
“而历年以来,北方学子和南方学子的文章优劣,大家都看在眼里。”
“北榜的状元若是放在南榜,恐怕根本进不了三甲。”
“而我大明却要耗费更多的资源,去养这么一批能力并不出众的人。”
“而进士名额有限,若是如此取仕,岂不是也埋没了南方学子?”
“上不了南榜的南方学子,比起北榜名次靠后的学子孰优孰劣?”
这一番话顿时引起一众南方官员的响应。
“是啊陛下,如此取仕,原本能上榜的南方学子便被埋没了。”
见众多南方官员的反应,陈良在心中不禁冷笑起来。
“这些人,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还真是不怕死。”
“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然对老朱提出质疑。”
“若是上榜的只有南方学子,那今后大明还要不要北方了?这根本不是单纯的南北方学子竞争的问题。”
这边陈良思索之时,龙椅上的朱元璋忽然站起身,正要大发雷霆,忽然便瞅见在一边身着绿袍,站着一动不动的陈良。
“陈良!”
“办法是你提出来的,现在群臣对这件事有很大的意见。”
“你不妨来说说你的看法。”
被点名的陈良顿时心中一片苦涩。
“昨天才在贡院出了风头,原本想低调,今天老朱就点名了。”
“让我提出我的看法,这不是拿我当枪使吗?”
尽管内心郁闷,但朱元璋钦点,他不得不站出来。
“陛下,南北发展不平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。”
“北方多受战乱之苦,近些年来才开始慢慢恢复。”
“而南方相对安定,读书条件比北方要好许多,上榜之人比北方学子多也是正常。”
“但若是长此以往,依照往年取仕,北方学子要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。”
“北方学子自知考不上,慢慢的就不会进京赶考,慢慢的也就不愿意为大明朝出力。”
“如此一来,北方人离心离德,失了他们的心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话音刚落,群臣当中一人突然冷不丁开口。
“哼,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懂得什么?”
这时,群臣中那人突然站了出来。
“陛下,无论如何,北方都是大明的国土。”
“南北发展不平衡,可以慢慢追赶,但若是养一批无用之人于朝堂之上。”
“这样才是真正对大明发展不利!”
就在这时,又一名北方籍对官员站了出来。
“无用之人?我北方学子如何为无用之人?”
“你们南方人占尽优势,见北方得了些恩惠便如此嫉妒,拼了命的想要排挤走北方人!”
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。”
“凭什么你们南方人认为北方学子文章不行就是真的不行?”
“若真是如此,陈良摊丁入亩的国策,为什么没见你们提出来?”

相关小说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