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其他类型 > 重回1975:岳父追了我八条街

第7章 捞几个读大学的名额

发表时间: 2022-11-19

这一顿饭,在知道不是断头饭后,曹建川吃的总算是尽了兴。

四个鸡蛋,王巧英主动把自己的那一份给了曹建川。

而老两口则把自己的给了王巧英。

让小两口每人吃了两个。

而其他菜的好部位,老两口都会主动的让给了两个小年轻。

比如,豆腐泥鳅的泥鳅,青蛙的腿,竹鼠身上的好肉,鱼的鱼身,不过这里曹建川吃的是所谓不好的鱼头和鱼尾,把鱼身让给了他们三个。

“公社啊是棵常青藤。

社员都是藤上的瓜。

瓜儿连着藤。

藤儿牵着瓜。

藤儿越肥瓜越甜。

藤儿越壮瓜越大,啊……”

在大厅小喇叭,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的话匣子,那优美的旋律中一家人吃完了饭。

这也是当时的娱乐节目之一。

当时没有电视,应该说农村还没有那个条件。

娱乐活动相对单调,因此公社统一给家家户户安装的小喇叭。

除了十天半月一次的电影放映,农村人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听大喇叭和小喇叭的广播,大喇叭一般是用作发布村里通知和在上工的时候使用。

而小喇叭则作为每家每户的娱乐之用。

每天早上从10点开播歌曲《东方红》开始。

到中午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。

最后到晚上八点半停播。

而停播的最后的节目是唱《国际歌》。

基本上很多年都未变过。

当时的天夏的国歌还没有确定,那时的国歌算是代国歌,直到1978年新填词后确定为国歌,不过到1982年又把歌词恢复到原先的样子,也就是最初版。

小喇叭里面的节目算是相对丰富。

有新闻,评书,相声,歌曲……等等。

平常一家人在吃过晚饭,都喜欢听到晚上八点半,散了场,这才念念不舍的去睡觉。

"笃笃。"

院子里的大门传来了敲门声。

“大伯!大伯……”

王巧英连忙过去开门。

王泰然和她一起走了进来。

他是县里派过来进行蹲点的干部,也就是大队名义上的一把手,是县里面文化局的一个干部。

他是个本村人,是王家老四家的孩子,也就是王巧英四叔家的孩子。

在王老四家排行老三,和王巧英是一辈的,不过年纪却比她大的多,有三十三岁了,也是曹建川的堂舅哥。

当时天夏的政策是,每个村,县里再安排蹲点人选的时候,会尽量派和当地相熟的基层干部,到农村进行蹲点指导,这样也便于让派下来的人,很快融入当地的生产建设。

“泰然有事?”王承柱问道。

王泰然先是向曹建川的方向看了一眼,对他笑了笑,接着才回道:“想问问大伯,明天怎么安排?”

“明天?明天的安排不是早说过了吗?”

生产队明天的安排,都会在收工之后安排,或者如果没有什么紧急情况下,比如农闲的时候一周安排一次。

接着由各生产队的队长,在晚上吃饭的时候,一一上门通知大家。

不过后来,有了喇叭之后,这些事,就会通过村里的大喇叭通知,不再用他们一一上门了。

王泰然又向曹建川的方向看了一眼。

这次这个动作,算是有些明显。

王承柱瞬间就明白了。

今天白天的时候,王泰然去县里开粮食生产动员会,对发生在曹建川身上的事,也是刚知道就过来。

王承柱虽说对家里的人下了封口令,不让大家对外到处乱说。

可惜当时闹的动静太大,而且一个村的人都有些挂挂亲,也不算外人。

于是王泰然一回来,家里人就把这事告诉了他。

此时阳双村的生产大队,大队长是王承柱,驻村干部是王泰然。

所以只要他们两人愿意把曹建川的名字报上去。

曹建川返城的事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,因此他听说王承柱没当场拿曹建川去沉塘,人道毁灭。

所以这才过来打听一下,想知道王承柱究竟是打算如何处理曹建川这事。

王承柱没有开口,又把视线落在了曹建川脸上。

同时其他几人也是如此。

这接二连三的看向自己,曹建川怎么会不明白,他的意思。

再次一脸坚定的开口说道:“爸,妈,巧英,泰然哥刚才我就说的很清楚了,我不回去。”

王承柱微微皱了皱眉,开口说道:“建川的意思是这次我们把这个消息公布出去,让这几个月表现最好的人得到名额,你看怎么样?你也知道,现在有些人喜欢出工不出力。”

最终王承柱没有把曹建川说自己不参与的话说出来。

对于让不让曹建川回去,其实他心底还是有些犹豫的。

在城里工作还是要比农村轻松很多,条件也好很多,如果曹建川是真的愿意带着王巧英一起返城的话,王承柱肯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的。

王泰然又看了一眼曹建川,安慰了一句:“大伯就按你说的办,不过建川你也不要灰心,这次我听说工农兵大学今年会给我们的公社几个名额。

这可是直接读大学的机会,比那所医院培训的事确定多了,到时候,我们大队争取争取弄两个名额过来,看能不能把你和巧英一起送去读书,这样你们也好有个伴。”

这事,其实这几年来,年年都有。

在1968年的时候。

《天夏报纸》上发表了一份题为“从魔都机床厂看培养程技术人员的道路”的调查报告。

当时报纸上就提出“关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来源问题。”

当时的主流媒体,认为除了继续从工人队伍中提拔技术人员外,应该由基层选拔政治思想好的,具有两三年或四五年劳动实践的初、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。

而这样的好处是:第一,他们政治思想基础比较好。

第二,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,有生产劳动的经验。

第三,一个初中、高中毕业生,经过几年劳动,大约在二十岁左右,再经过几年学习,二十三四岁就能独立工作。

而目前一个直接读书到大学毕业,然后再去到工作岗位后的大学生,一般要经过二三年实践,才逐步能独立工作,这明显就有些浪费时间。

而且这么干还脱离群众,脱离社会,形成学不致用的情况。

也是现在那么多专家提议,贫困人家把自家一个亿存银行吃利息,把自家999套房拿去出租收租,开自家的高级跑车,去开出租的原因。

因此选拔有实践经验的知识青年到大学培养,这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的。

之后,便有了领导的“七二一指示”。

于是,魔都机床厂,在这个指示下,当年就创办了“七二一工人大学”。

这所大学的学员全都是由车间推荐,厂大会批准,第一期招收本厂52名工人入学。

当时这批学员平均年龄29岁,文化程度从小学到高中不等,学制为2年(后延长10个月)。

课程设置为思想、劳动、军体及专业课等。

专业课结合本厂的典型产品或科研课题组织课程,自编教材,自选教师,按生产顺序分阶段进行教学。

学员全脱产学习,但参加工厂的各种运动,定期回车间劳动,毕业后仍“回到生产实践中去”。

后来“七二一工人大学”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,大、中型企业纷纷办起了自己的“七二一工人大学。“

随后,各大院校跟进。

在1970年10月15日,各大高校开始跟进试点招收“工农兵学员”。

入学文化条件是“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”。

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、贫下中农则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,只要有推荐就要。

当年共计招生41870人。

于是,在当年所招的生源中,文化程度为高中者占21%,初中占78%,小学占0.6%。

特别是武城大学招收的新生中,文科有45名是初小程度,理科有30%是高小程度,甚至还有加减乘除也不认得的文盲。

山D大学更加离谱,对80名入学新生进行测验时,及格的只有17人,甚至出现了1÷5=5,1/2+1/3=2/5的答案。

因此,这事在经历过几年后,各院校针对这个伤心的事。

提了一些建议,包括多从上山下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招收新学员,实行推荐加考试的方法。

招收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入学。

在大学设预科,把所招的学员补到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再升入本科等等,为此,出现了1973年所谓的“白卷英雄”事件。

也是这个时期,很多有上进心的知青,天天晚上下工之后相互交流学习的主要原因,也是王巧英说自己不行的原因。

最初上大学也不完全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。

因为大部分学时是要被,入学教育、各种报告、各种讨论、排练演出、庆祝活动、野营拉练、挖防空洞、挖坑栽树、挖河清泥、看爱国电影……等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所占用。